經歷 閱歷 資歷
第一章 經歷
第一節 經歷的概念
就是“經人歷事”,是個人所見所聞和所做的綜合。每一個生存于社會中的人都會有經歷,所有的經歷都會留下人生旅途的印跡。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經歷,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經歷。
第二節 經歷的來源
只能從認識世界、改造世界的實踐中來,從最基本的衣、食、住、行中來,從學習、工作、生活中來。
從經歷本身來說,它既是絕對的又是動態的,既是辯證的又是有規律的。
人有選擇經歷的可能,但沒有超越經歷的成熟,任何人任何事走不完過程是看不到結果的。成功的經歷可以提振信心,失敗的經歷可作前車之鑒,漫長的經歷可以磨練意志,短暫的經歷可以鍛煉心智。不論是經歷成功還是失敗、經歷漫長還是短暫,所有的經歷都是人生有益的積淀。
人千萬不能走邪路,不能走歪路,不能犯方向性、常識性錯誤。
第三節 經歷成長過程
1、 在生動豐富的社會實踐中經歷成長。
社會實踐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源泉。梅花香自苦寒來。
經歷之于人就是管理時間的方式和處理人與事的體驗,實踐是豐富多彩的。最基本的方式有:
架天線:指的是對世事要有知曉,避免封閉僵化;
接地氣:指的要食人間煙火,真正把群眾擺在心中最高位置;
有自己:指的是凡事都要把自己擺進去,親歷親為。
靠得住、有本事、群眾公認的人,就是經歷有內涵的人。
2、在修身立德治家中經歷成長。
個人修養、思想覺悟、道德水平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自然提高,也不會隨著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升,需要終身努力。只有學到、悟到、養成都有收獲,“經歷”才不會成為“經過”。
3、在理順各種關系中經歷成長。
人的經歷是同人處理各種關系的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,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成長;人的成長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處理各種關系能力的強弱。
人是自然的、社會的、集體的、家庭的、環境的、感情的,理順屬于人的各種關系都是人不可或缺的經歷,經歷自然我們發現規律,經歷社會我們增長見識,經歷集體我們學會相處,經歷家庭我們感受溫暖,經歷環境我們體會善待,經歷感情我們懂得珍惜,所有的經歷都是我們成長的要素。
第二章 閱歷
第一節 閱歷的概念
閱歷就是指一個人對社會、對事件、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的經歷及理解方式,就是通過對發生事件、存在事物的自主思考后產生的由淺入深、由表及里的認識,是一種主觀思維,中學語文教科書將其通俗解釋為“社會經驗”。
經歷是方法論,閱歷是認識論;經歷是一種量的積累,閱歷是一種質的飛躍。
閱歷對一個人來說,至關重要,它能幫助人們妥善解決生活及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困難,幫助人們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;能夠前瞻性地預測事物的發展,洞察世事的紛紜,幫助人們正確抉擇。
第二節 閱歷的形成
1、閱歷在經歷中融合。古人講,圣賢由學而成,道德由學而進,才能由學而得。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長生命的長度,那么增加自己的閱歷,就是在拓展生命的寬度。 盛世出英才,知行須合一。
世事洞明皆學問,人情練達即文章。不管有什么樣的經歷,都應該把經歷融合到閱歷中去,都應該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。
2、閱歷在辨別中增長。經歷能不能升華為閱歷,關鍵在辨別。辨別不是簡單的說對說錯、說是說非。要有依據,要過過腦子,動動心思。要學會洞察,學會反思,學會比較,學會總結。辨別真實、增長理性;豐富經驗、增長智慧。
人與人之間沒有大一尺的帽子,但的確有聰明與愚笨之分,有明白與糊涂之別。明白人既善于正向思維,也善于逆向思維,有自己的生活邏輯,較少被表象左右,按真實的面目看世界;糊涂人只習慣于正向思維,不注意逆向思維,缺乏獨立思考,容易人云亦云,按所希望的那樣看世界的人。
3、閱歷在感悟中升華。“學而不思則罔”,是說只學習而不進行思考,就容易受迷惑而無所收獲。
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因反對宦官,被朝廷謫貶到貴州龍場。他日夜反省,忽然頓悟,由此創立“心學”一派,這就是著名的“龍場悟道”。
不開悟的人必定要落伍。不開悟原因一是情商不足,二是智商不夠。情商不足大多與性格有關;智商不夠大多與勤拙有關。早開悟早受益,晚開悟會受損。人類所有的愛無非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,能不能理解和接受衡量的是情商;閱歷在感悟中升華,也說的是感悟過程、升華取舍,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在有限和無限、可為和不可為之間,能不能把握時空和取舍的度,衡量的是智商。
4、閱歷在實踐中檢驗。實踐是認識的基礎,實踐的方向是否正確,必須要經過檢驗。實踐要檢驗的東西很多,主要的聚焦點應該是人的閱歷。
成長是一種經歷,成熟是一種閱歷,每個人都會成長,每個人也都會成熟,只是衡量的標準有高有低。閱歷在實踐中檢驗,揭示的是這樣一個道理,每個人的成長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,而不能盲目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。成功人士勵志的現身說法可以學習,可以借鑒,但不可復制,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,也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成功人士。
在成長中成熟,一定要清楚我是誰、我從哪里來、要到哪里去,如果不清楚,很可能會走彎路。世界是不確定的,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;人生是不確定的,什么事都會經歷。經歷、閱歷都是實踐,區別在一個是感性實踐、一個是理性實踐。對感性實踐來說,該來的擋不住、該走的留不下;對理性實踐來說,是自己的跑不了、不是自己的爭不來。權衡兩者最重要的是坦然和淡然,坦然地面對,淡然地順應。面對和順應也是成熟的表現。
第三章 資歷
第一節 資歷的概念
資歷是指因工作時間長短不同,而獲得的一種社會地位,也可以理解成為因經歷豐富而積累起來的一種資本,他是歷史性的東西,是過往成就的綜合,反映的是一個人過去的情況。
第二節 資歷的認識誤區
1、論資排輩。有的把“資歷”當做“排隊”的標準,晉升職務的依據,推卸責任的理由,視“資歷”為“擋箭牌”和“護身符”,只愿吃老本不愿立新功。
2、投機取巧。有的想方設法頻繁調換工作崗位,豐富從政履歷,為自己的資歷添磚加瓦;
3、虛度光陰。有的認為自己“資歷尚淺”,一時還沒有進步的可能,遇事能躲則躲,能拖則拖,虛度光陰,碌碌無為。
第三節 正確處理幾種關系
1、資歷與能力的關系。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關于資歷和能力的話題。特別是具體到人時,往往會出現兩難選擇,要么是看重資歷,要么一味強調能力,只看現在,不顧過去。其實極端和片面是可以避免的,選人用人說復雜確實復雜、說簡單也確實簡單,關系復雜選人用人就復雜,關系簡單選人用人就簡單。
充分信任,再復雜的關系都會變得簡單;沒有信任,再簡單的關系也會變得復雜。
從這個角度看資歷與能力,就會有一個新視角。資歷是一種客觀存在,能力是一種主觀行為,有資歷的可能有能力、也可能沒有能力,有能力的可能有資歷、也可能沒有資歷,不能以全概偏,也不能以偏概全,兩者都要辯證地看。
選人用人,資歷和能力都是重要的參考依據,比這個依據更重要的應該是崗位需要,也就是說要因事擇人,而不能因人設事,誰更優秀、誰更合適,就優先選擇誰。用什么人,用在什么崗位上,一定要從工作需要出發,既不能片面看資歷、看能力,也不能簡單地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。
2、資歷和資格的關系。資歷是一個人的工作閱歷,資格是勝任這種工作的能力。資歷代表過去,資格強調當下。一般情況下,資歷和資格是同步的,不同步的情況往往發生在組織的選擇和個人的感覺上。
3、資歷與“為、位”的關系。“為”,即有所作為,具體來說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,有所建樹,用實實在在的成果來實現自身的價值。
“位”,即崗位職位,具體來說就是有與自身能力素質、價值體現相對應的位置。資歷記載更多的是職務提升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了哪一級領導,衡量資歷深淺似乎都與官大官小聯在一起。
其實官大的并不一定資歷深,官小的并不一定資歷淺。駿馬能歷險、犁田不如牛,堅車能載重、渡河不如舟,重在求同存異,重在用其所長。人最大的滿足應該是自我滿足,在資歷問題上也不例外。為位相適固然很好,為位不相適也不要煩惱,官有盡頭,事無止境。所以資歷也好,位置也好,都要同做事聯系在一起。做事多人生就大,做事少人生就小。
經歷、閱歷、資歷是相輔相成的。經歷是閱歷的基礎,閱歷是經歷的升華,資歷是經歷和閱歷的綜合。經歷意味成長,閱歷反映成熟,資歷體現厚重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